四方讲堂第十一讲 | 中国农业大学孔祥斌教授作“中国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战略”学术报告

作者: 时间:2023-06-16 点击数:

614日下午2点,土地工程学院学术讲座“四方讲堂”第十一讲以线下的形式在土地工程学院301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斌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战略”的报告,报告由土地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晓峰教授主持,陕西省国土整治中心(陕西省土地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冯小龙高级工程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蚌蚌副教授以及相关学院1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孔祥斌教授围绕中国耕地保护科技的创新阶段性成效、问题及需求、长期性优势、新时代目标、全局性战略共计五个方面进行了学术报告。

中国耕地保护科技的创新阶段性成效方面主要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技术手段已经全面用于耕地资源调查。同时,自然资源部运用国产高分系列航天卫星遥感影像形成了完备的耕地资源"十年一详查,一年一更新"的技术体系。中国耕地评价包括构建基于生产能力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中国耕地保护科技的创新问题及需求方面主要介绍了包括耕地调查标准不一、耕地监测数据不全、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耕地建设成效不足等问题,并且详细介绍了“一调”中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二调”中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体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三调”是基于地表覆盖情况,按实际利用现状调查认定耕地,强调"所见即所得",取消了可调整地根据实际种植情况与耕作层是否被破坏标注种植属性。

中国耕地保护科技的创新长期性优势主要是全国各类资源丰富,例如甘肃省酒泉市戈壁农业“多采光、少用水,高技术、高效益”是戈壁农业的突出特征。酒泉市在戈壁农业发展中着力推广绿色循环农业技术同步实现了增加产量、提升品质、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提高收益等多重目标。酒泉市发展戈壁农业很好地解决了粮菜争地的问题,既丰富了群众"菜篮子",又相当于在戈壁滩新增加了农业耕作面积,对保障粮食生产、坚守耕地红线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的目标包括四种典型先进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优质农田高效利用,以农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利用为主要特征;二是以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不利自然资源条件下的耕地精细利用,以耕地利用过程的自动化、精细化、全方位的监测管控技术为主要特征;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障碍性耕地条件实施人为重构,能够显著增强耕地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是适应绿色发展理念和经济高效的替代型新耕地工程技术研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发展迅速,将作物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海洋、城市、沙地以及损毁、退化、废弃土地,能够快速形成耕地生产能力。

202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全局性战略就是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最后,孔祥斌教授对中国耕地保护科技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耐心解答了同学提出的有问题,使广大师生对相关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Copyright© 2020 by西安市国土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地址:中国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